群众有稳定的就业,才会有稳定的收入。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旅游业停板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就业形势严峻。九寨沟县直面挑战,迎难而上、创新思路,充分把握灾后重建机遇,充分发挥帮扶资源优势,大力发掘就地就近就业岗位,以就业创业培训、人岗精准对接、集中劳务输出为三大抓手,着力培育安置一批灾后重建急需农民工匠,不断拓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致富路径,奋力打赢就业脱贫攻坚战。
瞄准需求,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农民工匠实用技能培训方向,针对建设施工等领域所需的技术工种和自主创业开展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九寨农民工匠就业竞争力。一是开展送教上门。统筹组织旭日职业技术学校、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九寨分校)等县内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对口帮扶地邛崃市合作,组织成都实达、川大科技园等内地职业培训机构,主动深入乡村开展免费培训。围绕灾后重建、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需求,开展地砖工、钢筋工、电工、焊工、挖掘机、装载机、叉车等灾后重建建设行业就业技能培训25期,培训1059人次;围绕全域旅游、新农村建设等需求,开展乡村旅游、烹调、餐厅服务等技能培训8期,培训469人次。二是开展送外培训。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与成都市技师学院合作,充分利用全国知名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育资源,把贫困劳动力送出去学技术。开展时间为1-3个月房屋设计、建筑施工、乡村客栈装修等定向定岗订单式培训,做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结业即就业”。三是开展创业培训。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九寨沟县创业实训基地,对有创业愿望的贫困户、灾后失业人员、牧区无业青年、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开展创业培训15期,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场地安排等服务。将电子商务等培训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截止目前,全县48个贫困村培养孵化本土电商人才52名,20名贫困劳动力开展自主创业。
搭建平台,全面促进人岗精准对接。将人岗对接作为就业扶贫的关键重点,积极创新工作方法,转变服务方式,全力做好农民工匠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工作。一是收集意愿,动态化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结合“千名党员进农家”活动,组织近千名干部深入农村、社区,逐村逐户逐人准确收集劳动力求职需求。做实全县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统计数据,对3190名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个名单”进行登记造册,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二是用好平台,全覆盖宣传。依托乡镇、社区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在电视台开辟就业和社会保障宣传专栏,借助涵盖就业局工作职责、招聘信息、办事流程及相关创业、就业服务等互动功能的“九寨就业”微信公众号平台,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政策、企业招工信息、公共就业服务等宣传活动,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就业氛围。三是人岗对接,常态化招聘。杨兴平副省长等省领导亲自关心,省人社厅、省就业局、成都市就业局、邛崃市政府等单位提供大力支持,积极组织就业岗位,帮助受灾群众转移就业,先后举办“情系灾区·就业援助”大型专场招聘会、“政府促进就业?自强不息重建”灾后就业邛崃专场招聘会等16场专场招聘会,其中送岗下乡9场,提供空岗信息2万余个,1.3万余人次进场咨询求职,7000余人进行求职登记,达成就业意向3000余人。签订协议47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6人;输送外出务工人员27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6人;灾后引导企业宾馆转移就业4177人,其中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48人。与成都市建立就业援助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成都市将根据需求长期组织企业赴九寨沟开展就业援助专场招聘。
政府引导,有序开展集中劳务输出。采取“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与”原则,全力为农民工匠找出路,有效降低劳动纠纷风险,稳定增加农民工匠收入。一是主动对接,争取支持。把鼓励引导建设施工企业使用本地农民工匠情况作为就业扶贫工作重点,乡镇部门齐心协力,主动对接施工单位,用心履行管理服务职能,引导施工单位根据施工作业的实际情况,在技术要求较低、劳动密集的岗位上尽量使用本地农民工,保证用工量在40%以上;在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在同等技术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技工,保证用工量在20%以上。二是加强引导,集中输送。县人社局积极引导县域内具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向施工企业输送本地劳动力,有效降低企业与农民工匠直接发生劳动纠纷风险。县住建局引导本地建筑劳务公司参与工程建设,鼓励施工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将劳务分包给本地建筑劳务公司。充分发挥乡、村两级组织协调管理作用,向有资质的劳务公司集中输送合格农民工匠。三是做细服务,强化保障。县人社部门全过程提供“保姆式”服务,指导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完善用工管理制度和工资支付制度、督促施工企业或者劳务分包企业为农民工匠办理工伤保险。通过岗前维权培训、发放维权明白卡、定期上门服务等措施,提高农民工匠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适时跟踪掌握农民工匠上岗、报酬支付、稳定增收等情况,优先解决贫困农民工匠的实际困难,共同维护贫困农民工匠合法权益,实现劳有所得、稳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