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0日
在九寨沟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九寨沟县人民政府代理县长 李绍友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个转化、两个加快、三个提高”的总体思路,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积极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战胜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胜利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2011年预计实现全县生产总值146100万元,较2006年增长19.0 %(现价),人均生产总值18000元,较2006年增长23.0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5 亿元,较2006年增长129.3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000万元,较2006年增长28.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事实证明,过去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三次产业调整优化和旅游产业全面振兴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的五年,是九寨沟县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的五年。
一、发挥优势、提高效益,实现经济质量和总量双提升
我们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藏区跨越发展等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质量和总量全面提升。
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围绕“定标准、建基地、走市场、创品牌”发展思路,组织制定“九寨猪苓”等5大类28项地方农产品标准,成功申报“刀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成人工猪苓、金磅柿、脱毒马铃薯、PIC种猪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编印12万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成立61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学指导农业标准化生产;建成水渠778千米,有效灌面达32400亩;启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花菜、海椒等10个农产品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建成蔬菜基地5100亩,特色水果基地15277亩,生猪养殖基地12个,土鸡养殖基地20个,獭兔养殖基地15个,种植猪苓306亩、刀党14020亩,初步形成产供销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体系。2011年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078万元,较2006年增长7.5%。
生态工业更趋合理。坚持走工业生态化、布局科学化之路,有序开发水电、黄金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双河、黑河塘电站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多诺、青龙电站和配套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大力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县级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设立中小企业产业发展基金,提供担保贷款近600万元。2011年预计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8667万元,较2006年增长38.8 %,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0%,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工业增加值28000 万元,较2006年增长92.0%。
全域九寨深入实施。大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品位,旅游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制定《宾馆饭店开业申报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建立旅游管理考核和信息反馈机制,旅游标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交通网络、市政设施、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全县宾馆饭店发展至100家、藏(农)家乐50余家、文艺演出团体10家,接待床位达2.3万余张。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四川唯一“中国旅游强县”、全国首批5A级景区,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旅游产业辐射带动、助民增收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2011年预计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36亿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13.5 %、55.2%,均创历史新高。
财税结构不断优化。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国有资产监管,调整优化财税结构,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财政增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逐步增强。2011年预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400万元,较2006年增长1.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34亿元,各项贷款达32亿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187 %、66.6%。
二、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实现重建进度和效益双保障
面对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援,我们突出生命至上;安置群众,我们突出安民为要;恢复重建,我们突出民生优先。三年重建,书写了九寨沟人不畏艰辛、顽强拼博的辉煌篇章。
重建任务胜利完成。我们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思路,科学编制重建规划,加快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和资金监管,严格立项、设计和投资审查,强化建设质量巡查、重大项目质量评估。胜利完成234个灾后重建项目,完成投资34亿元,通过国家、省、州多次检查验收,灾后重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充分显现。
重建成果全面体现。完成10065户农房维修加固、3546户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和2053户农村住房重建,受灾群众均入住永久性住房。全面恢复提升省道205线、301线通畅能力,建成农村公路437公里,完善旧城区市政设施、提升漳扎镇旅游服务功能,全县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212处,实施营林补植2.7万亩,整理复垦灾毁土地4146亩,治理水土流失40.7平方公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恢复重建学校22所,医疗卫生机构24个,文化体育设施27个,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30个村916户搬迁农户入住重建新村,实现了“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超过震前。
三、注重民生、优化服务,实现群众安居和兴业双突破
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工作不断加强,顺利完成第一个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两基”成果巩固提高,并通过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九寨沟县教育跨越发展规划(2010-2020)》,与四川师范大学建立县校合作、资源共享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卫生工作整体提升,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医药体制改革,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医疗帮扶协作机制,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文化工作有效开展,农村书屋覆盖120个行政村,成功申报2项国家级、5项省级、22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九寨沟乡土文化丛书》12万册,发放琵琶1000把,南坪曲子和㑇舞走进课堂,本土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科普、人口计生、食品安全等工作再上新台阶,成功创建国家第三批科普示范县、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广电、妇幼、老龄、体育、统计、史志、档案、气象、防震减灾、外事台侨等工作全面进步。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坚持规划先行,及时修编县城总规和控规,编制完成7个乡镇63个村庄规划,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城乡统筹、特色突出的城乡规划体系。实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漳扎镇提升等工程,学校、医院、行政中心、居民小区、宾馆饭店、休闲娱乐等设施相继配套,城区面积由1.89平方公里扩至4.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5.0%提高到45.8%,城市集聚力和承载力明显增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建成定居点26个、定居房1567户、发放新型帐篷1567套。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顺利推进并通过中期评估,50个项目村旧貌换新颜。完成11个高半山村寨“四改两建”任务,建成保障性住房420套、解困安居房1185套,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明显加快。
城乡环境日益改善。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五十百千”、“三百”示范和风貌塑造工程,建成特色魅力乡镇7个、精品旅游村寨12个、幸福美丽家园4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县城、漳扎和白河芝麻南岸、漳扎中查、大录八屯、永丰下寨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庄,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城市。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建成生态乡镇3个,安装太阳能8051套,推广沼气池6315口,普及率居全省首位,荣获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殊荣。完成集体林权改革,累计退耕还林7.4万亩,324.6万亩森林得到有效保护,连续24年实现无森林火灾,森林植被覆盖率达73.4%,成功创建四川省林业生态旅游十佳县。
助民增收力度加大。积极实施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强化劳动力培训,组织劳务输出5.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8222万元,新增城镇就业32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全面规范公务员津补贴,落实教育、卫生绩效工资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企业普遍建立工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19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483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96.9%、101.9%。
保障体系更趋完善。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工作要求,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五大社会保险基金实现应收尽收,覆盖38245人次,基金滚存达8940余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新农保参保率达60.0%,4741名农村老人按月领到养老金;47698名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0%,人均筹资标准达230元,报销标准逐年提高;城镇、农村低保标准线分别提高至350元/人·月、1500元/人·年;统一城乡医疗救助标准,实施城乡医疗救助1.5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00万元;建成中心福利院,集中供养213 人;1031名大骨节病患者纳入农村低保、28名Ⅲ度患者纳入五保供养、786名学龄儿童转入非病区就读,更换粮食105.5万公斤,大骨节病得到有效防控。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加强政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开展“三项制度”建设,完善打防一体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总体保持良好。狠抓禁种铲毒,实现“确保零种植,巩固零产量”目标,创建“无毒害县”工作顺利推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落实信访领导包案制和信访事项“三级终结”制,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全社会法制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全面加强。
四、求真务实、廉洁奉公,实现行政管理和服务双提高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政府自身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行政能力不断提升。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决贯彻执行县委、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法治示范政府创建,不断健全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始终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政府决策,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社会公众监督,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政府工作不断改进。
效能建设不断完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推进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权责关系。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成立政务服务中心、开通政府门户网站,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全面促进政府规范化建设,健全项目管理、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行政行为更加规范高效。完善政务督查、目标考核体系,建立重点工作通报、公示等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有力推进、有效落实。
廉政机制不断优化。始终把执政为民、廉洁从政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重要领域、重点项目、重大资金的审计监督,不断增强政府免疫力。强化政风行风建设,严肃工作纪律,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在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取得显著成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整体提升,民生事业实现突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离不开眉山市和达州市的大力援助,离不开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更离不开全县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向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广大援建、援藏干部,向驻县部队、武警官兵和所有关心九寨沟县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既处于战略机遇期,又处于各种矛盾凸显期,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和质量不高,产业布局还需优化;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不够完善;三是社会管理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四是干部职工执行能力还需增强,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还需转变。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工作建议
各位代表,经过33年改革开放、11年西部大开发和3年灾后重建,已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五年是我县实现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灾后发展振兴、西部全面开发开放、中央和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机遇,按照“生态立县、旅游富民、文化强县、和谐乐民”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名城”一个目标,突出“城镇建设、旅游开发”两项重点,夯实“交通、能源、产业”三大基础,优化“生态、政务、创业、治安”四种环境,全力构建美丽、生态、活力、富裕的新九寨。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5.5%(现价);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 亿元,年均增长13.0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9620元和 32488 元,年均分别增长16.5 %和12.3%,城镇化率达到52.0 %以上。“全域九寨”框架基本形成,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490万人次和61.3亿元,年均增长15.0%和12.0%。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效益
立足旅游富民,努力建设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实力显著提升的新九寨。发展特色生态农牧业,壮大农业标准化基地,科学发展蔬菜、中药材、干水果、商品猪、生态土鸡和奶产业,为广大群众提供绿色、安全、放心食品;培育壮大综合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完善种植、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旅游纪念品和农副产品开发,拓宽旅游富民渠道。发展特色现代服务业,优化城乡功能布局,推进景区集群发展,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多个景区景点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导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丰富旅游产品,加快形成特色优势突出、幅射带动明显、经济效益良好的旅游产业体系。
二、着力改善城乡发展环境
坚持城乡统筹,努力建设设施更加完善、生态更加良好的新九寨。完善区域交通枢纽,重点抓好成兰铁路、绵九高速、汶九高速和乡村公路建设。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加快汤珠河等电源点和配套电网建设,完善天然气输送体系,努力形成多能互补型绿色能源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新城区完善、旧城区改造和漳扎镇提升步伐,打造特色休闲度假街区,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和特色农庄,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实施宽带通乡、光纤到村工程,建设“数字九寨”智能化服务系统,提高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化水平。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快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新型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着力打造农村新型社区。深入持久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巩固提高生态县、绿色能源示范县创建成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着力促进民生事业发展
坚持民生优先,努力建设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的新九寨。深入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全面落实《九寨沟县教育跨越发展规划(2010-2020)》,改善教育发展条件,强化师资培训,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引领作用;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培养力度,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乡镇卫生服务网络,扩大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对口帮扶成果,完善县医院、漳扎镇分院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落实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管理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全面发展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相融共促,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群众发展生产、兴业创业,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帮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本健全城乡统一、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效推进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持续推进高半山脱贫致富工程,提高牧民定居、移民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四、着力构建平安和谐社会
坚持创新管理,努力建设社会更加和谐、管理更加规范的新九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深化反分裂斗争,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预警、矛盾排查调处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大信访和群众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大调解体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狠抓软实力提升,加强效能建设,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坚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努力提高政府科学决策能力。
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我县招商引资、作风转变、管理提升之年,是我县向更高水平、更高目标、更高阶段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
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县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通过提升社会管理和转变干部作风,抓机遇、求突破,重实干、促跨越,开创我县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2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全县生产总值165000万元,增长12.9%(现价),工业增加值29000万元,增长3.6%;接待中外游客347万人次,增长12.0%,实现全社会旅游总收入41.6亿元,增长1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4565万元,较上年预算数增长21.3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000万元(含成兰铁路投资140000万元),增长2.0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710万元,增长17.0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23 元,增长16.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427元,增长12.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全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提升发展水平为核心,推进产业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
打造安全优质农畜产品。发展壮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标准化蔬菜基地8800亩、特色水果基地1000亩、中药材基地3000亩、干果基地3300亩,发展规模养殖基地7个。建立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有毒有害生物预警站,新建3个动物防疫体系,实行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努力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发展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成立“九寨猪苓”等协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强新型农民培训,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打造新型特色工业布局。继续推进水电等优势资源开发,加快多诺、马家等电站建设,完成县城11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建设,新建黑河塘至玉瓦110kv输电线路,提高电力保障能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扶优做大九寨沟牦牛肉、山野菜、葡萄酒、道地中药材等一批带动力强、特色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民营企业,开发乡土特色纪念品,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打造舒适有序旅游环境。推进国际旅游名城建设,加快中查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白河金丝猴总部经济会所和藏羌文化产业走廊等项目建设,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启动漳扎镇、县城等自驾游营地建设,建立水、电、气、油目标管理体系,完善旅游导识系统,科学规划建设公共厕所、停车场、道路交通等设施,提升旅游服务信息化水平,为游客提供及时、便捷、全面的服务。强化旅游市场综合管理,完善旅游管理办法,全面提升宾馆饭店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旅游协会作用,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发展,强化食品安全、演艺市场、购物市场、出租车、驾导人员等监管,切实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二、以完善城镇功能为重点,提升旅游城市形象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旅游城市形象。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高起点、高水准编制完善城镇体系规划,积极争取撤县建市纳入全省规划,启动南坪、玉瓦、双河等中心集镇建设前期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城镇结构。加快完善城镇功能,完成旧城改造及延伸工程,完善新区旅游服务设施,推进漳扎镇人车分流、景观提升等市政项目建设。坚持城镇开发与产业培育同步,积极发展物流商贸、旅游休闲、文化体育、餐饮住宿等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城镇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低碳生态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加强环保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生态保障能力,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牧还草等生态成果,加强水源涵养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九环沿线全面实行禁牧。加快保华航空护林站选址、立项等前期工作。深化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启动实施新型能源替代工程,加大太阳能、沼气等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完善区域中心交通网络。加快成兰铁路、绵九高速、汶九高速和黄土梁隧道建设,做好与甘肃省对接,切实推进九武高速、迭九公路前期工作,抓好县城—火车站—漳扎镇三点运输体系论证和立项,推进乡村道路提档升级,加快构建区域交通枢纽,提升通畅通达能力。
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惠民工程,立足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健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长效机制,加大资金和人员保障,强化日常监管和暗访曝光,严格目标督查和责任追究,对管理顽疾和突出问题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消除脏、乱、差现象,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工作,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质量,努力建设魅力新九寨。
三、以实现民生福祉为目标,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以实施第二个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九寨沟县教育跨越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契机,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资源优势,加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开展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和医疗会诊。全面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加快乡镇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建设。加快体育馆、文化站等设施建设,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队伍建设和传承人培养,深入开展文化下乡,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巩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继续抓好“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大力支持档案、外事、气象、无线电、妇女儿童、防震减灾等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抓好安乐乡大寨村易地搬迁和19个村移民安置等工作。巩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成果,持续推进高半山脱贫致富工程,强化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深入实施各项民生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就业促进工程,扎实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扩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监管,切实做到“有保必保、应保尽保”。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做好因病致贫、因困失学、因残失业等群众的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全面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开展领导接访、领导包案和干部下访活动,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处理社会舆情,有效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强化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负责制、主管部门负责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预防和减少一般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扎实推进“六五”普法,提高群众知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社会治安联动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爱国爱教、持戒守法、助民为乐”主题活动,促进宗教事业和谐发展。
四、以增强行政能力为关键,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行政能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以更实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强化教育培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问计于民,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科学民主决策能力。以重点目标、重要工作、重大事项的落实为着力点,不断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增强政府部门全局观念和执行力,严格责任追究,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确保政令畅通。
以更优服务推进依法行政。全面开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逐步实现政务服务均等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规范执法,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公民、社会和舆论监督,确保公共行政权力依法、公开、有效运行。
以更严要求强化勤政廉洁。厉行勤俭节约,严控公务开支,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强化监察、审计等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深化廉洁从政教育,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2012年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实事是:
(一)实施60公里农村通畅工程、修建草地乡6公里通乡油路;
(二)建设幸福美丽家园30个;
(三)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
(四)启动城关桥和琵琶桥建设;
(五)资助1500名家庭困难在校学生就读;
(六)解决9个乡14个村5642名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七)启动旅游智能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八)新建5个乡镇有线电视传输网络;
(九)免费培训农村实用技术2.4万人次,农村劳务开发和劳动力转移9500人次;
(十)新增城镇就业530名。